4月22日下午,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党支部前往浮山森林公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旧址,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场馆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的土地上。教研室老师们怀着崇敬之情,踏足此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这块来自青岛浮山的巨石,其开采、运输和安装过程堪称传奇。浮山石卓越的品质使其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首选材料,但是要开采重达几百吨的巨石也绝非易事。老师们首先分析讨论了碑心石的开采过程。1952年8月,工程正式启动,当时工人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历时三个多月一点点地凿出了这块重达几百吨的巨石。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老师们深刻领悟到,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品质。
接着,大家又对碑心石的运输过程进行了探讨。从浮山到北京,漫长的运输路途充满了挑战。工人们采用“滚木及拖拉机牵引滚移”的古老办法,在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了七个多月时间最终将巨石安全送抵北京。这一工程前后有7100多名石匠和大量群众参与其中,青岛人民将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到这项光荣的任务中,体现出了炽热的“青岛心”。这其中所展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应该继续弘扬,而劳模们那种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深受感动。老师们表示后面在课堂上要通过讲述这段历史,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而碑心石背后所蕴含的革命道德更是本次备课活动的重点。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而建,碑心石承载着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老师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大家一致认为,要将这种革命道德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在这片历史的见证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老师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他们纷纷表示,此次集体备课活动收获颇丰,将把在这里学到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革命道德融入到今后的教学中,为学生上好每一堂思政课,系好人生的扣子,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备课,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让历史的光辉照亮新时代教育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