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实践归来话成长——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日期:2025-09-04 作者: 点击:

炎炎夏日,热浪翻滚,青科大马院学子投身暑期社会实践的热情却依然不减。今年,学院共组建7支院级社会实践队伍,其中1支校级重点队伍,实现2024级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全覆盖。活动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华文化传承等实践。

一、“重走胶济峥嵘路,传承红色爱国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当百年钢轨在青岛与济南的博物馆中泛着沉静光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暑假实践团成员,正沿着这条承载着屈辱与抗争、牺牲与崛起的钢铁脉络,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行走与思考。他们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叩问时代,在胶济铁路的沧桑印记中,寻找着思政育人的深厚滋养。

在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内,历史以凝重而清晰的轨迹展开——“起点·联接·抗争·铸魂·腾飞”。每一段轨迹都沉重地敲打着年轻学子的心灵。实践团成员在“胶澳风云”展区《胶济条约》的影印件前长久驻足,那些德人筑路之初的掠夺条款,是民族伤痕的冰冷见证;在“工运怒潮”的沙盘前,俯身细辨1925年四方机厂罢工的复杂路线,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以血肉之躯护卫路权的滚烫决心;步入“抗日破袭”影像厅,八路军炸毁日军列车的黑白胶片,那撼动山河的火光,同样在年轻胸腔中激荡起汹涌的波涛。

实践团成员的足迹延伸至济南,胶济铁路的历史叙事增添了更为厚重与痛彻的篇章。蝶变为胶济铁路博物馆的济南老站,入口处静卧的老式火车头,无声诉说着这条连接胶州湾与济南、贯穿半岛与内陆的交通命脉的兴衰。在车站街,那座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矗立眼前。这座德式建筑,早已超越其物理形态,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具活化石。如今其融入文创与旅游元素的新生,是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延续。

胶济铁路的钢轨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不断延伸,如同民族复兴不可阻挡的征程。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这百年钢轨为纸,以探索求真为笔,以爱国热忱为墨,在行走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答卷。他们深知,每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都是为了更加坚定地开创未来——那钢轨延伸的方向,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亦是青年一代赓续奋斗的星辰大海。

二、“追溯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追溯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带着对红色历史的敬仰与追寻,踏上了前往潍坊市博物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的旅程。团员李萍通过实地探访潍坊市博物馆、团员张颖通过探访沂蒙革命纪念馆,共同追寻家乡的红色足迹,学习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提升了党性修养、锻炼了实践能力,对党的历史知识和红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成员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信心。

三、“文化薪传·青春扬帆”中华文化传承团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文化薪传·青春扬帆”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青岛市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与历史展陈间溯源青岛文脉,于沉浸式研学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青春在文化传承的实践中锚定方向。青岛市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静静陈列:从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其纹饰间镌刻着先民的礼乐文明与技艺智慧;到明清时期的书画卷轴,笔墨流转间展现着文人雅士的家国情怀与艺术风骨;再到近现代青岛开埠后的工业遗存、民俗物件,生动还原着这座城市从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的变迁轨迹,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段展陈都在诉说着中华文脉的赓续与青岛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是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作为青年学子,深入博物馆研学不仅是触摸历史、了解文化的过程,更是接过文化传承接力棒的责任开端。此次实践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明白,文化传承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主动的探寻与活化,唯有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价值。

四、“循迹青岛山海,砺初心担使命”实践团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循迹青岛山海,砺初心担使命”实践团在青岛展开实践活动,走过五四广场、青岛山炮台遗址等地。青岛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拂过面颊,实践团成员站在五四广场巨大的火红色雕塑“五月的风”前,仰望它螺旋上升的磅礴姿态。这座现代城市地标之下,沉睡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此次实践便从这次穿越百年的对话开始。在青岛山炮台遗址,触摸德占时期留下的巨大火炮,冰冷铁器诉说着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真理。站在这里俯瞰现代青岛的繁华景象,成员们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屈辱中觉醒”。五四运动不是凭空而来的激情爆发,而是一代青年对民族危亡的痛彻回应。他们用呐喊撕破了沉默,用行动证明了青年从来不是时代的旁观者。离开五四广场前,成员们在纪念册上写道:“百年前,他们为民族觉醒而呐喊;百年后,我们当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这是历史的接力,也是青春的使命。”海风依旧吹拂,“五月的风”雕塑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如同那场伟大爱国运动的精神火炬,依然照亮着新一代青年的前行之路。

五、“铭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铭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分赴家乡红色地标,在济南解放纪念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泰安革命烈士陵园等场所,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在济南解放纪念馆,展柜中泛黄战报与英雄名录,诉说着济南战役中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壮烈;驻足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每一件承载着先烈体温的展品都让“红色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信仰力量;站在泰安革命烈士陵园的石碑前,“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的字样庄重肃穆,引导人们追思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先烈。此外,队员们在城阳博物馆回望铁骑山战役的硝烟,被淄博知青博物馆被旧农具拼成的“青春”墙触动——锄头、镰刀上的汗痕,见证着知青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赤诚;在德州博物馆,鲁西北地区军民同心的历史,让大家读懂了“家乡安宁”背后的牺牲与坚守。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此次实践中,团队成员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深刻领悟到红色基因的精髓。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深知肩负的社会责任,将会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红色精神融入学习与生活,用实际行动传承革命薪火,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六、“红色薪火传承团”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潮中,“青岛科技大学红色薪火传承团”分头行动,依次踏入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工人运动纪念馆、王杰纪念馆、开封市刘青霞故居、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以及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团队怀揣着对红色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肩负起培育深植于心家国情怀的使命。在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精神力量的场所中,团队成员全方位、深层次地领略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从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壮举,到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从普通群众在时代浪潮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到伟大精神在历史长河里的传承与弘扬,红色历史不仅是一段段波澜壮阔的过往,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与传承,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红色历史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生动教科书,更是照亮人们前行道路的明亮灯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主动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的精神养分,凝聚勇往直前的勇气。团队成员们今后必将以坚定的行动传承这份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青春之热血、奋斗之豪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贡献属于青年一代的智慧与担当。

七、铸魂承韵”实践团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铸魂承韵”实践团七名成员奔赴山东、吉林、甘肃三省,开展了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走进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红色地标,在庄严的纪念场所中感受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也探访了孔子博物馆、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等文化阵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百年近代史中,读懂民族的坚韧与自强。在实践中,七名队员分工明确、紧密协作,从行程规划到学习记录,从交流访谈到资料整理,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此次旅程不仅让爱国主义精神变得可知可感,生动诠释了“铸魂承韵”的深刻内涵,也更加明确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唯有扎根红色历史、传承文化血脉,才能真正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奋进动力,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答卷。

以青春之行探寻红色记忆,以实践之力共筑时代新程。实践团成员在志愿服务中贡献青春力量,在寻访红色基地中领悟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未来,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诠释青春力量,书写青春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