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青岛科技大学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动、四化、五结合”立体联动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新模式,取得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日前,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研究生院共同举办“守正创新推动研究生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学术研讨会”,形成以下理论文章。
推动研究生思政课“三联动”创新发展
田雨 李 真
随着思政课教学模式不断发展,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思政课“团队联动”“学科带动”“教学主动”,简称“三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地方样本。
团队联动:构建协同合作的教学共同体
以“团队联动”增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首先,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了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为支撑的校内团队。校内团队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特长,明确各自在教学、科研、实践指导等方面的分工与职责,确保团队协作高效有序。另外,校内团队形成定期交流、协同备课与教学等机制。这些机制不仅增进了思政课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也增强了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构建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和山东省思政课教指委专家为核心的校外团队,通过汇聚全国专家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教学示范等活动,一方面为校内团队理论创新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为具体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最后,充分发挥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曹胜工作室的示范作用,形成了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校内示范团队,深挖学习示范团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案、备课技巧等内容,充分发挥示范团队的引领力。
学科带动:发挥学科优势提升教学质量
以“学科带动”引领思政课教学。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之上,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二级学科与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拓展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增加研究生思政课的新颖性与创新性。其次,完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构建以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生评价等多维度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并设立教学成果奖、科研贡献奖等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学科归属感”。最后,通过学科的建设发展引领完善教学体系。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建立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平台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
教学主动:激发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
以“教学主动”推进思政课创新发展。首先,建立有组织教学机制,进行“科学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衔接自然、规范完整”的教学设计。通过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选取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慕课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构建的“三联动”创新发展模式,有助于构建研究生思政课协同合作的教学共同体,发挥学科优势、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效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三法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闫鑫淇 王雨昕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新时代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不足、理论深度与课程衔接“步步高、步步深”失衡、教学资源滞后与形式单一等现实困境。本研究基于已有理论分析,结合教学实践创新,构建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三法式”教学模式,力求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双重维度实现突破。
面对研究生思政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不足的问题,打造多维联动的主体间互动法。“三法式”教学法突破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教学观,借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构建“教师—学生—技术媒介”三位一体的主体间性结构。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形成认知维度的师生对话式互动、专业维度的师师协作式互动、社会维度的生生协作式互动、技术维度的人机协同式互动四种互动形态。主体间互动法的操作框架可以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操作和课后巩固三个方面。其中,课前准备是指教师团队通过协作备课平台共建教学资源库,学生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完成知识图谱构建。课中操作采用“讲授—讨论—辩论—反思”四步循环模式,运用智慧教室系统实现多模态互动。最后,课后巩固是指通过学习社区开展跨校际、跨学科的专题研讨,形成持续性的学习共同体。
面对研究生思政教学中理论深度与课程衔接“步步高、步步深”失衡问题,打造符合认知逻辑的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随时抓住教学中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建立“问题生成—案例开发—理论升华—课堂实践”四阶认知模型。例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专题中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议题设计“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阶梯式问题链,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性。
面对研究生思政教学中教学资源滞后与形式单一问题,打造实现技术支持的情景模拟法。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往往难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和微观、抽象等问题,学生课堂体验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而通过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可以构建历史场景再现、理论推演模拟和价值冲突体验等多种虚拟场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中,通过全景技术模拟气候变化谈判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实现对这一议题的情感共鸣和理论认识。
本文以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要求,构建“主体间互动法—问题探究法—模拟情景法”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模式,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为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迭代升级。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五结合”立体化教学模式推动研究生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王文琳 曹 胜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研究生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五结合”教学模式,实现课堂到课后、理论到实践、课本到网络的延伸,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结合课堂教学做深,夯实理论基石
课堂教学是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培育价值观念的基础环节。基于本硕博阶段课程存在同水平重复的现状,应打造既有衔接又有深化的研究生思政课课堂:一是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有机衔接各学段之间的教学目标;二是要遵循“步步高”的教学思路,有的放矢地安排各学段教学内容;三是要根据各学段研究生思想和认识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由此做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实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螺旋上升“步步高、步步深”。
结合多媒体教学做活,创新教学方式
其一,交互式多媒体设计重构教学主体关系。创设讨论式、项目式、实验式、问答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推动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建构。其二,多媒体教学通过场景重构活化理论阐释。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青岛科技大学开发的甲午战争博物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将虚拟仿真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应用到线上教学中,点击量达到25万余人次。
结合案例教学做实,激发课堂活力
以案例内容选择的合理化将道理讲“深”、讲“透”。案例教学所选取的内容要贴合理论知识点,注重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现实需要,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以此达到学深道理、悟透原理的效果。以案例教学设计的多元化将道理讲“活”。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案例教学场景,采取沉浸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故事的场景之中,有效解决课堂活力不足、学生参与不充分、兴趣不高等问题。
结合网络教学做新,打破时空限制
网络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趋势,为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发展方向。一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构建动态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资源库按照“理论—案例—实践”三个类别精准分类,为研究生提供丰富且适配的学习素材,实现教学资源跨地域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二是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雨课堂、对分易、大学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开发在线名师课程,搭建起研究生自主学习平台,使思政课教学不再受固定课时的束缚。
结合实践教学做真,促进知行合一
一是要组建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等为主体,辅以社会实践兼职教师的“大师资”团队。二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知名专家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指导实践教学;组织研究生深入中小学、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主题宣讲、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三是要加强校地合作,结对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例如,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日照市东港区、青岛党史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努力打造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育人场景,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三维张力”与协同路径
郭江龙 付鹏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有效推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协同“思政教育与专业特性融合”“价值引领与学术深度相耦合”“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三个维度,构建既有政治高度、学术深度,又有技术效度、人文温度的新型思政课教学模式,培养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特性相融合,构建靶向育人新范式。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关注研究生群体的专业差异化特点,着力构建“核心思政要素+专业模块运用”深度互嵌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体系,即在研究生思政课核心教学内容基础上,结合不同学科特点设计专题模块。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可实行“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学设计,紧密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有效运用知识图谱等新型技术,打造靶向育人的新模式,将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入研究生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此外,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尝试打破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探索建立“思政教师+专业导师”的双师制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团队,聘请各行业领域领军人物和知名学者担任思政课专题教学特约专家,使研究生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专业深度,有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特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价值引领与学术深度相耦合,创新高阶思维培养模式。其一,打造问题导向的学术化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围绕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探讨。例如,可设置“资本逻辑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等教学专题,引导学生通过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和学术辩论等方式深化学习认知。其二,通过有效组织经典文献的深度研读,使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超越浅层讲解,引导研究生在学术研读中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例如,组织“《资本论》研读工作坊”,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系统性。通过学术训练,使研究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其三,通过“学术深度+思政元素”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论文撰写中有效形成学术研究与价值观塑造的良性互动。例如,要求理工科研究生在科技伦理研究中分析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面临的形势,人文社科研究生在比较视野研究中探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由此,在提升授课对象研究能力的同时,兼顾强化政治认同。
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打造智慧思政新生态。数字化技术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新工具,但新型技术应用不能替代人文关怀。当前研究生思政课信息化建设还存在“PPT+慕课”的普遍情况,未能充分发挥好智能技术的思政育人功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应有效应用智能技术助力精准思政育人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研究生的学习行为并识别其认知偏差,从而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例如,通过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的课堂发言,从而发现学生在理论概念的理解误区,辅助识别逻辑漏洞和价值倾向等问题。教师可据此调整教学重点,通过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增强研究生思政课的情感体验,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例如,引入“甲午战争虚拟仿真博物馆”“重走长征路”等展馆,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虚拟仿真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在教学中增强授课对象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应注意新型技术的教学使用边界,在AI等技术手段辅助评价教学效果时,需保留教师的基本教学判断,避免出现“数据至上”的倾向,从而实现技术赋能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
郭士民 王 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研究生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直面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学生参与度低”“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以“人工智能+”为抓手,借助雨课堂平台,探索构建AI技术赋能研究生思政课教育的可行路径。
人工智能+研究生思政课教师: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
助力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开展智能备课。充分利用雨课堂“智能备课助手指令卡片”,辅以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工具,基于研究生思政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快速生成教学大纲、教学案例、知识点详解以及讲稿等内容,并支持将内容直接插入PPT。助力开展研究生思政课的学情分析、资料搜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协助,教师可以添加专属AI应用,配置课程专属AI工具箱,协助搜集课前学生问题,分析学生数据,生成个性化的学情画像等。同时,根据研究生不同专业特点精准搜集学生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时政热点、学术前沿、相关案例等。承担虚拟助教角色帮助开展师生课堂互动。如通过雨课堂设置虚拟助教实现授课过程中的“AI伴讲”,课中实时案例生成、知识拓展、虚拟角色扮演,多元互动激发课堂活力,讲课结束还可自动生成课堂总结(思维导图)。授课结束后,还可以通过“课堂总结”功能,让AI梳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完成一份结构清晰的课堂知识导图并发送给全班同学。
人工智能+研究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帮助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借助雨课堂平台开放AI应用到整个班级,为每名研究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例如,针对理论掌握较弱的学生,注重推送理论方面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补齐短板。对实践需求较强的学生,推荐与现实实践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研究生营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可以借助红色文化展馆和博物馆的VR/AR技术网络资源,创造“虚拟思政实验室”,让学生“亲历”历史事件或社会热点,沉浸在模拟场景中。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助力生成人机互动式的叙事游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指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下达指令开展实时互动。学生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向雨课堂“AI伴讲”下达指令,直接唤起雨课堂中已有的互动功能,如“打开弹幕”“打开投稿”等实现智能联动。
人工智能+教学考核:从单一评价到动态追踪
助力建立多维度动态综合测评体系。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教学考核可以改变传统的重视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以做题为主的模式,真正转向“过程性评价+能力评估”。通过“已发布”AI指令,教师可查看研究生端课堂表现、在线讨论、实践报告等数据,从“知识掌握度”“批判思维”“价值观认同”等多维度展开评价。探索形成依托数据分析的教学效果诊断模式。借助AI加持下的雨课堂小程序,可以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并生成诊断报告,自动提示建议增加理论解读或案例讨论等环节,并推送相关教学资源。此外,AI还可以对比历年教学数据,识别课程难点与改进方向,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应用AI智能测评系统减轻教师工作压力。通过雨课堂与DeepSeek的结合,教师可以实现“一键出题”,并且可以将主观题也纳入到自动批改系统中,对开放性论述题也可以进行自动批评,大幅提升批改效率。同时,识别“观点雷同”“情感倾向偏差”等风险,辅助教师开展针对性指导。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研究生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培育“橡胶品格”新时代人才
任侠 刘仕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青岛科技大学深刻领悟这一重要精神,作为享有“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美誉的高校,学校深耕橡胶专业领域,为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探索中不断突破,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为双翼,致力于培育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橡胶品格”的新时代高层次人才,为行业发展与国家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思政课程:创新驱动发展
“橡胶品格”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正是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品格的关键途径。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度挖掘“橡胶品格”精神内核,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以“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政课程”为重要抓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建设与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思政课程体系,全方位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精心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力求让思政工作体系无缝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在创新驱动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青岛科技大学持续深耕课程建设,以扎实的教学成果引领育人实践,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生项目2项、研究生优质课程3门,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24年入选第二批全省学校思政“金课”立项建设名单,成为青科大思政课程建设的标杆典范。
课程思政:夯实育人根基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化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作为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之一,明确体现在教学大纲中,要求所有课程均须编制课程思政育人案例,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关键作用,各培养环节体现“导学思政”理念,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导师与研究生互动交流全过程。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课程开设数量,面向全校选拔41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行建设,全面推进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同时,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等创新模式,推动课程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深度转型。通过重塑课程架构,学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鼓励教师深挖学科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以鲜活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凭借扎实的建设成效,学校8门课程获批山东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功打造出独具“青科大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标杆,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塑造“橡胶品格”:传承与弘扬
“橡胶品格”作为青岛科技大学的精神标识,凝聚着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奋斗基因。学校立足学科特色,将这一精神深度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以“实践淬炼+榜样引领”双路径推动品格传承,让精神力量转化为育人实效。学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矩阵,与赛轮集团、江苏麒祥等企业共建38门校企合作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将前沿技术、产业标准与奋斗故事带入课堂。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研发项目、生产实践,在解决技术难题中真正将“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榜样引领是品格塑造的生动教材。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汪传生教授,杰出校友、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仲雪等,都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努力成长为具备“橡胶品格”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