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历史?历史并不只是一个过去的年份,过去的故事。在青岛科技大学思政课老师张运君的课堂上,大家都成了历史的“参与者”。张运君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这位曾经的北大博士博学多知,在他的课堂上发现的是“不一样的历史”。
上他的历史课,得会思考
面向大一的学生,张运君这个学期的课安排得并不是很多,但对于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很多同学都在期待着。
周三下午,张运君讲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以一段影视作品开启,整个教室里也很快“穿越”到了那个特殊的年月。
从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到开展的过程,再到最后的失败,张运君不时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在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把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课堂上。
“高中学的就是历史,对这段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但在这个课堂上的感受又不一样,原来历史是可以更深入挖掘和解读的。”青岛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大一学生侯滢洁说,两个小时的课程,对那段历史,她也有了更新的思考。
“历史是复杂的,短短一节课不可能完全讲得清楚,但要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历史,让他们可以主动地寻找历史的真相,所以这门课不是教知识,而是要带着大家一起思考历史。”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一个个历史人物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思考都被张运君带上了课堂。
“如今信息发达,在网络上也会有很多关于历史的论述和信息。对如今的大学生来说,面对这些信息更需要独立思考和深入剖析的能力,在这门课上,我更希望学生能形成一个历史的思维,要有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张运君说。
老师是一本书,需要不停书写
2006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张运君来到青岛科技大学,他的教师生涯也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始终联系在一起。“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总是越来越丰富的。”张运君说,十几年来,每堂课他都要做大量的准备,他的思政课也是常讲常新。
“每次上课,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很敬佩这位老师的视野之开阔,学识之渊博,每节课总能延伸地很远,又自如地收回来。”半个学期过去,每每来到张运君的课堂,段宇涵总是十分投入。
“一门课程能让学生喜欢,老师是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的。”每次课前,张运君都要查阅尽可能多的资料,做到“心中自有雄兵百万”。这些年,在学术研究上,张运君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就要用不断地科研为教学提供足够的支撑。”
每堂课上,张运君都会给学生们推荐几本书,从茅海建的《天朝的没落——鸦片战争再研究》到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这些是他在上学时期就读过的作品,他觉得,对于这些经典的历史学著作,同学们只要走进去,一定是会开卷有益。
“换个角度讲,对学生们来说,老师其实也是一本书,只不过这本书是活的,所以需要不停地来书写,也才能有更多的内容呈现给他的读者。”张运君说。
历史不会变,但他的历史课堂总是在变
张运君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山东省首批学校思政课金课、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年,如何让课堂更精彩,张运君做了很多尝试。
“很多人都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但也要分什么老师讲,张老师讲的就很能勾起我们的兴趣。我坚信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感染一批甚至更多的学生, 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样的老师。”这是在评师网上,一位学生留下的评论。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这节课一开始,学生仇雨婷照例来了一段几分钟的“时事评谈”,这是张运君课堂的固定环节,每个同学都要轮流登台。“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为意识到,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张运君说。
“张老师的课,幽默有趣,让我们感受着时代的沧桑,时政分享培养着我们的敏感,作业更加有趣,在唱歌、话剧等各种形式中,我们自己发掘并呈现历史的魅力。”这是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大一学生孙婧怡对张运君课程的评价。上课学期张运君留给他们的历史作业,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五四运动》、《火烧圆明园》、《红军长征的故事》……当同学们用话剧等文艺形式把历史呈现在舞台上时,参与其中的孙婧怡也真是感受着历史的脉动。
“立德树人,这是思政课的意义所在,各种形式的变化都是为了让学生们从根本上明白中国近现代史的时代意义。”张运君说。
用认真的学风影响每个学生
在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的牌子挂在墙上,在“张运君工作室“,年纪并不算大的张运君也算得上是个老教师了,这些年来,虽然在思政课教学上获得许多荣誉,但张运君最在意的其实一个个学生的成长。
在张运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送他的纪念品。“一路上有您的支持和鼓励,我才变得更加自信坚强,感恩,一路上有您。”每每看到礼物上的这句话,张运君也总会心里一暖。“老师嘛,能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发挥一些作用,总是会有一点欣慰的。”张运君说。
在青岛科技大学15年,作为一个思政课老师,课上课下,张运君都对慕名而来的学生进行着指导。开展关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社会调研,如何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很多时候,一些似乎不太熟的学生都会来找“好说话”的张运君作指导。
如今担任着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院长,分管着学院的科研,给本科生上着课,带着研究生,还要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张运君十分忙碌,但对学生的事情,他总是格外有些耐心。
对学生的论文,张运君经常都会一句一句地改,“自己也是当过学生的,每个老师做学问的风格也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学生学会一份严谨。”张运君说,“作为一位思政老师,自己所在处便是课堂,你的一行一动其实都是在践行一个老师的职责。”(齐鲁壹点记者 尹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