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建设一体化”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王 雷 曹 胜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多学科协同,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青岛科技大学开展“学科建设一体化”系统性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典型案例。
凝练学科方向,建立跨学科协同研究平台
一是凝练学科方向和研究重点。青岛科技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方向,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重点研究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衔接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规律、学科支撑思政课建设、学科建设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资源平台一体化等内容。
二是建立跨学科协同研究平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建立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协同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共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依托学科研究优势支撑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青岛科技大学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二级学科研究优势,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归属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扎实的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形成发展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从哲理层面支撑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任务的提出和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最新理论成果,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方法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从学理层面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开展中国近现代史“四个选择”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从史论结合方面支撑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形成学科建设一体化合力
青岛科技大学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单位实行教师互聘机制,高校教师担任中小学课程建设顾问,中小学教师参与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实现双向赋能;学校聘请了10位青岛二中、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日照市东港区中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参与学科建设。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研究、课程建设等活动,建立制度化交流机制,推动教学理念与方法互通互鉴。形成科研协同攻关机制,支持中小学教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高端课题研究,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参加中小学思政课教研活动,提高高校教师教研能力,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科研成果。
“课程建设一体化”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赵艳丽 王雨昕
青岛科技大学加强“课程建设一体化”建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课程建设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目标的螺旋递进。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螺旋递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阶梯式目标。小学阶段侧重具象化行为引导,通过情境体验培养道德情感;中学阶段强化理性思辨能力,引导价值判断与政治认同;大学阶段深化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推动知行合一。
二是课程内容的梯度适配。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小学阶段以生活化案例阐释抽象概念,中学阶段通过历史脉络梳理强化逻辑关联,大学阶段侧重理论批判与创新应用,实现内容深度与广度的学段适配,规避重复性与断层化问题。
三是课程方法的协同创新。通过思政课“金课”建设锚定质量标准,聚焦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依托同课异构破解学段衔接壁垒,实现教学设计的差异化与连贯性;借助集体备课促进资源共享,形成目标、过程、评价闭环系统。
构建“课程建设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
一是思政课“金课”建设的系统性重构。思政课“金课”建设需以价值引领为内核,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内涵,通过经典研读夯实理论基础,结合现实解析回应时代命题,借助价值辨析提升思辨能力。在教学模式上,构建问题、案例库支撑和实践场转化的立体化框架,将社会热点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知识向能力转化。技术赋能方面,整合数字资源构建云端共享平台,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建立涵盖过程参与、实践成果与价值塑造的三维评价模型,实现教学全流程智慧化转型。
二是同课异构的方法论突破。同课异构需以学生认知发展为逻辑起点,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分解教学目标:小学阶段通过具象案例导入激发感知,中学阶段借助多维度比较分析深化理解,大学阶段聚焦理论思辨与创新应用。教师协同层面,组建跨学段教研共同体,促进高校学者与中小学教师深度对话,形成互动机制,实现教学智慧的代际传递与协同创新。
三是集体备课的组织创新。集体备课需实现三重范式转型:从经验传递转向理论创生,构建科学、标准化的集体备课流程;从个体劳动转向集体智慧,通过主备发言、交叉评析与多轮重构凝聚共识;从封闭循环转向开放生态,依托跨区域名师工作坊与线上协同平台促进资源流动。同时,在“思政+”模式下融合心理健康、传统文化等元素,拓展育人边界,形成全学科协同效应。
“资源平台一体化”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赵东玉 付鹏程
青岛科技大学通过“资源平台一体化”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做好教学资源顶层设计
通过顶层设计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依据各学段的特点,分主次制定符合各学段教育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教育内容。依据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资源,可以实现纵向上目标清晰,横向上内容互补。这其中还应认识到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离不开青岛地方文化资源的沃土。各学段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纳入教学资源,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文化内涵与育人实效。
建立大中小学“德育师资共同体”可以避免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环节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是开展“资源平台一体化”的重要保障。“资源平台一体化”顶层设计时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价值引领能力。
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资源平台一体化”建设需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成长规律以及教学规律,精心规划并整合教学资源。既要守好本学段的资源平台建设,又要贯通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与资源使用情况,做到螺旋式上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不同学段使用的教学资源区分度不明显、缺少层级递进的情况,教学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性讲解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等现象。不同学段的教师应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整合教学资源方面,要加强与其他学段教师的沟通协作;另一方面还要增强自身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素养,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出发精心设计并选择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合理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及奖励机制,在思政课教师评奖、评优评先中给予政策倾斜,调动思政课教师参与共建共享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区域内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山东省 “双协同、双提升” 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市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联盟成员、青岛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崂山共同体成员,要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并对外开放,以保障教师、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三是青岛科技大学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常态化研修平台,并依托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山东省首批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师资培训项目等,以同课异构或者异课同构的方式,有计划地开展日照市东港区教体局和青岛市中小学思政课专题研修,打破学段分割、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创新使用教学资源
不同学段学生群体的需求不同,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的教学资源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实践中应依据各学段特点,创新使用这些资源,即小学侧重体验式,中学侧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大学则侧重实践性体验和理论性探索。在大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过程中,应创新资源使用的方式方法,采取参与学习、活动体验与互联网学习并举的方式,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增强学生在资源及环境中的体验感,实现情感、行为与认知的相互渗透与影响。
“三链联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李真 郭永 郭士民
探索构建“三链联动”机制,青岛科技大学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价值链重塑”打造优质丰富的内容供给体系
价值链重塑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环节。青岛科技大学通过构建内容丰富的优质供给体系,实现了思政课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实行启蒙式教育,设计了以“品德启蒙”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依托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走进小学生课堂,通过故事化、情境化方式,“大手拉小手”,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实行认知式教育,设计了以“理论认知”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宣讲团定期走进大中小学课堂,通过联系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组织开展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帮助中学生更好理解党的创新理论。针对大学生的理论需求和实践能力,实行实践式教育,设计了以“理论深化与实践应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通过专题教学、实践调研等方式,坚持将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小老师讲大理论”活动常态化,引导大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生态链融合”多层次拓展大中小学生实践赋能体系
生态链融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青岛科技大学通过构建校内、校外、网络三个层次的实践赋能体系,创新育人场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一是依托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社会主义五百年主题展”,开展现场讲解、情景模拟、结构化研讨等活动,为青岛市大中小学生提供沉浸式党史学习体验。二是与青岛市1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遗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组织大中小学学生开展校外实地参观和讲解等实践活动,帮助大中小学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历史教训和民族复兴意义。三是依托“青岛市教育系统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指导中心”平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微课堂”宣讲比赛活动,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四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思政课实践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在线讨论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数字链驱动”创新开展智能评价和反馈体系
数字链驱动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技术支撑。青岛科技大学通过构建数字链驱动的智能评价和反馈体系,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一是利用学校智能教学平台,实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通过在线备课、在线授课、在线作业等功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建立智能化教学评价系统,通过学生课堂互动数据,分析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劣,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利用智能学习平台的学习路径规划、智能推荐等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是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机制,通过教学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马丽娟 刘雪超 马 军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党史教育一体化和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应有之义。
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目标一体化是整个一体化建设的核心。
根据大中小学思政课党史教育要求,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关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相关内容,明确各学段目标。小学阶段,“对中国共产党有初步的认识,并产生积极的认同与情感,初步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初中阶段,结合历史课程的相关内容学习,“更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初步了解伟大建党精神”;高中阶段,“深刻把握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更加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大学阶段,“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角度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并自觉在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开展集体备课与同课异构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关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内容的集体备课,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有效性,有效推动教学内容的衔接。思政课教师应认真梳理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学内容,结合大中小学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集体备课、进行“同课异构”,科学设计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件,并选取合适教学方法,以实现教育目标。
各学段教学内容与青岛红色文化资源相统一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需要纵向上的贯通,又需要横向上的协同,需要整体统筹与地方特色相统一,将思政课实践与思政课课堂紧密结合。青岛是“五四运动”缘起地,有许多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历程中留下的红色印记,要深入挖掘并有机融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充分依托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青岛海军博物馆、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场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将思政课实践资源与大中小学党史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提升学习的实效性。